阅读历史 |

第19章 改组内阁(1 / 2)

加入书签

书接上回龙庆皇帝朱标打败了北边的北元帝国,脱思帖木儿也臣服在了大明王朝的的威望下面。朱标现在感觉是时候改组宰相制度为内阁制了因为他不希望这一朝再出现像胡惟庸李善长这样的霸道的宰相了,这个时候他在朝堂上像大家建议要改组内阁还将这个详细给大臣们听了听,内阁改制如下:明朝的内阁制度,废除宰相这一职务,改由皇帝取代宰相亲自处理政务而起。

由于皇帝亲自处理政务,国家那么大,事情繁杂,皇帝一个人当然处理不了,这就需要有一个秘书班子来协助皇帝,因此就设立了内阁。内阁中的“秘书”,就叫“内阁大学士”。

所以内阁起初只是皇帝的秘书处而已,官阶不高,只有五品。朱标是继任的皇帝,有精力、也有能力来处理政务;龙庆帝的江山是自己打下的,也有能力处理政务。因此,所以内阁大学士仅仅是提供建议给皇帝参考而已,决定权在皇帝手里。皇帝批阅奏章,不能亲自一一动笔,就口授内阁大学士写出,他们只是按照皇帝的意见办,权力还在皇帝手里。

但是,朱棣之后的皇帝,能力精力一代不如一代,又成长于深宫,养尊处优惯了,让他们像自己的祖辈那样吃苦很难,加上处理政务的能力一般,国家的事情那么多,总不能拖着不办吧,因此皇帝为了偷懒,就把处理政务的权力逐渐转交给了内阁,内阁的权力也就慢慢大了起来。

不过,内阁权力大了,但官阶还是不高,有时候难以服众,难免惹出非议,怎么办呢?于是皇帝想了一个办法:搞兼职(或称高配),比如让六部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或者让皇帝或太子的老师兼任内阁大学士。这样的话,内阁中人的地位就大大提升了,而且能力也有所保证,非议的人自然少了,皇帝就可以高枕无忧的偷懒去了。在这种体制下,政务由内阁处理,处理意见由内阁出具,称之为“票拟”,待皇帝看过后,就在内阁呈上的条子上用红笔批下,名为“披红”。批好拿出去,便是正式的懿旨。

就这样内阁的组成既解决了宰相搞一言堂又把权力集中在了自己的手里可真是一举两得啊。但是他也是穿越者所以知道后来内阁制由于时间的变迁也逐渐改了味道,后来史书记载道:弊端(1)大权逐渐落入大学士的手中,但是又没有决策权

因为皇帝想要自己繁琐的政务变得压力没有那么大,所以就让内阁的那些大学士们,在那些奏章上面,写上自己的意见以及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方法。

还有皇帝准备颁布什么命令,内阁的大学士也需要帮助皇帝打好草稿,给皇帝呈上去。所以在当时被称为“票拟”和“条旨”。

皇帝只需要根据内阁大学士们给的建议和草稿,再加以批示。这样,也造成一个后果,就是权利其实开始慢慢到了那些大学士的手里面。

弊端(2)因为皇帝和大学士们很少见面,所以皇帝对大学士的印象,有的就是全靠宦官们的描述,所以宦官们的地位也逐渐超越了那些大学士。

虽然说我们一直称大学士是实质性的宰相,就是干着宰相的工作,但是却没有宰相的权利。那么,这个宦官,就能称为宰相之上的位置。

弊端(3)由于宦官首领的地位越来越高,到了后期反而演变成,那些大学士们还需要听从宦官首领的安排。更为过分的是,后面的那些大学士,居然都是宦官们进行推荐出来的。无形中,变成了宦官当权。

所以啊内阁制度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他能为你披荆斩棘扫清一切阻碍,用不好会成为危害朝廷的利器,他是除了锦衣卫以外最高的权利机构,历史上的东厂和西厂在龙庆帝以后的大明王朝都不会有了,既然跟大家聊到这里了,我们就简单的说说东西厂吧。先说东厂,先说东厂: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接下来说说西厂,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34;西缉事厂&34;。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

这就是两大特务机关吗,龙庆帝觉得属实没有必要就没有设置这样的机构,一个锦衣卫加自己的猎狐特战队就足够了,天天的现在也没什么大事就是防备这些个将帅的子弟们有什么不臣之心就好。

处理完政务,龙庆皇帝就陪着儿子朱雄英一起去郊外打猎,突然被一个女子挡住了去路,原来啊这名女子叫韩允儿,呵呵,朱标不用想这又是韩山童那一支的,她是白莲圣女。哈哈。说到这不得不说说白莲教了,白莲教在明朝时期的活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