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54章 《Rain》与《雨的印记》与《这世界(3 / 3)

加入书签

修改,歌谱是一点没变。

比如歌词中“初见你蓝色清晨”,改成了“初见你蒙蒙雨中”。

还有歌词中“看飞机轰的一声去远乡”,改成了“看火车轰的一声去远乡”。

总体来说,《这世界那么多人》的改变不大,但做了小修改后,配合电影的情节,却感觉特别的合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这世界那么多人》就不是三重奏了,而是钢琴加小提琴的二重奏,不再出现吉他。

巧的是,打爵士鼓的张老师,本人还是小提琴老师,据说他是先学小提琴,后来转学爵士鼓,倒是省了不少心。

除了主题曲跟片尾曲,曹志强还安排了一个钢琴独奏的背景插曲,也就是前世知名的纯音乐《雨的印记》。

纯钢琴曲《雨的印记》也就罢了,主题曲跟片尾曲都有两个版本,一个中文版,一个日文版。

中文版跟日文版都是曹志强本人演唱,只是歌词是不同语言,一个中文,一个日语。

也就是说,唱歌部分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合奏部分。

吉他方面,曹志强自己也可以做,毕竟他的吉他水平本来就很高。

但钢琴跟架子鼓,他就没办法了,一来他不会,二来他一个人也没法做。

所以最终,是找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中年老师。

其中一位是教钢琴的陈老师,另外一位是教架子鼓的张老师。

弹钢琴的陈老师是个四十四岁的男老师,据说曾经拿过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比赛第一名,在钢琴方面的造诣相当不错。

至于打架子鼓的张老师则年轻一点,才三十六岁,在曹志强看来,也是个相当年轻的男老师。

这也很正常,毕竟架子鼓在目前的国内来说,属于比较冷门的打击乐器,不像钢琴那样源远流长。

而且实际上,此时这玩意儿在中央音乐学院里也不叫架子鼓,而是叫爵士鼓,是打击乐系的一种。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在京城,如果不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在目前的国内想要找个精通爵士鼓的高手,还真不容易。

要不说呢,此时要在国内搞音乐,还是要来京城或者上海,实在是这些地方才有市场。

虽然三人的年龄相差悬殊,不过真正合作演奏的时候,还是相当融洽的。

不管是陈老师还是张老师,都没有因为曹志强没上过大学,或者没有过专业学习乐器的经历而看不起他,相反,他俩都很佩服曹志强的乐理知识以及音乐创作才华。

所以不知不觉之中,曹志强这个最年轻的人,反倒成了三重奏中的主导,两位老师都很听曹志强的,没有表现出什么傲慢或者特立独行之类的情况。

如此顺利,可能也跟这两位老师年龄都不大,并且不是名人的缘故,要是年龄大,还是名人的话,恐怕合作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至于曹志强为何要在国内配乐,而不是去日本做,主要是在国内搞这个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

在国内,曹志强可以随便找中央音乐学院的专业老师来配乐,可要是在日本,你很难找这种大牛来帮你配乐,就算能找到,要的价格也绝对是天价。

不像在国内,一人给一百块钱,就能让他们开心的不行,美的不要不要的。

这要是在目前的日本,一百块RMB的价格,你绝对找不到靠谱的配乐师。

当《古亭之恋》的相关配乐全都制作完成后,曹志强才带着《古亭之恋》的母带复制品,与娄晓娥一起,乘坐了飞往香港的飞机。

是的,这一次,曹志强没有选择直飞日本,而是先飞去香港,再从香港转飞日本。

原因么,自然是为了娄晓娥的那二十万美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